近日,桂林市七星區華僑旅游經濟區敢興村原黨支部委員周某某,因擅自挪用村民小組集體資金38萬元,用于聘請代理人處理該村石門自然村與雁山區柘木鎮白竹境村山地確權糾紛,未向本村村民公示資金用途的問題,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歷來是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也是農村基層干部違紀違法問題的易發多發地帶。個別村干部采取隱藏村集體收入、貪占私分、虛報冒領等手段侵蝕村集體資產,群眾反映強烈。
為防止個別村干部把集體“三資”當成個人“自留地”,桂林市紀委監委聯合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等部門,圍繞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四議兩公開”執行情況、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情況和村“兩委”干部作風等方面突出問題,通過聽取匯報、查閱資料、實地走訪等方式,開展農村集體“三資”專項監督檢查。
該市紀委監委深挖問題線索,精準運用“四種形態”,對“三資”監管工作履職不力、不擔當不作為、搞形式走過場,依規依紀依法追責問責;對虛報冒領、截留私分、貪污挪用、侵占套取、揮霍浪費、非法占有使用或處置扶貧項目資產及收益等違紀違法行為從嚴懲處。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排查發現農村集體“三資”問題48個、梳理起底問題線索73條,處置問題線索54條,查處腐敗和作風問題33件,批評教育和幫助處理42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1人。
從查處的案件來看,少數村依舊私設賬目,村干部坐收坐支、白條入賬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導致農村賬目查處困難不少。部分村干部趁財務管理混亂、監管不嚴之機,利用職務之便,伺機權力尋租。全州縣白寶鄉北山村3名村委干部因假借村集體紅薯加工項目名義,偽造資料套取扶貧資金并轉入個人賬戶,被立案處理。
全州縣紀委監委深化標本兼治,認真梳理白寶鄉北山村委干部違紀案中集體經濟賬目管理混亂等問題,向白寶鄉政府制發監察建議書,督促白寶鄉對北山村紅薯加工廠、養牛場及籃球場項目賬務進行清算并公示,健全完善該村財務管理制度2項。
既要“抓常抓嚴”,也要“抓早抓小”。該市紀委監委積極探索建立村(居)廉情驛站、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工作站等基層監督平臺,提升綜合治理效能。12月12日,平樂縣基層小微權力“e監督”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覆蓋全縣10個鄉鎮、147個村(社區)。該平臺設置惠民政策、民生項目、“三資”管理等八大模塊,群眾發現微腐敗問題即可“一鍵舉報”。
此外,該市紀委監委發揮巡察“利劍”作用,將巡察農村集體“三資”工作納入市委巡察工作規劃,推動縣(市、區)黨委對農村集體“三資”巡察全覆蓋。今年以來,共派出6個市級調研指導組,深入17個縣(市、區)蹲點調研指導,提出意見建議185條,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桂林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