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區紀委監委宣傳部、自治區黨風廉政教育中心精心攝制的三集電視專題片《清廉建設 勇毅前行》開播,分為《高壓懲治腐敗》《深化專項整治》《風腐同查同治》三集,選取9個嚴重違紀違法典型案例作為“活教材”,在生動講述我區全面從嚴治黨、推進反腐敗斗爭的故事的同時,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
通過電視專題片,我們清晰地看到,貴港市委原書記李新元把權力當作斂財工具,從開始的只敢接受小額紅包,到自己主動要求對方提供幾千幾萬的好處費只用了幾個月,之后更是多次在大型土地開發項目上動手腳。經查,他自2003年起,在任職期間瘋狂斂財1.7億,最終被依法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同樣也是“片中人”的資源縣委原書記韋紹藝,因犯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其在未經縣委班子會議研究討論的情況下,大搞“一言堂”,“拍腦袋”決定出資1000余萬元在資源縣實施600畝有機蔬菜大棚扶貧項目。由于不顧實際、缺乏科學論證倉促上馬,項目實施存在違規招投標、偷工減料等問題,有200余畝蔬菜大棚建成后因坍塌不能使用,部分建成后空置,很多大棚內雜草叢生,致使項目資金大量浪費,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群眾反映特別強烈。
李新元、韋紹藝等違紀違法案件的背后,折射出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身上仍然存在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他們被欲望控制,把權力作為享受的階梯和牟利的工具,背離初心使命,將紀律規矩拋在腦后,以權謀私、沉迷享樂、過度追求物質,導致由風及腐、由風變腐、風腐一體,進而底線失守、身陷囹圄。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致病之源。”權力是腐敗的“致病源”,也是“圍獵”的著力點。電視專題片中一幕幕鏡頭、一聲聲懺悔,表明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權力肆意膨脹,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斂財工具,大搞決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話”、花錢“一支筆”、項目“一手抓”,違規用權,霸道行權,以權謀私,大搞利益輸送,最終走上自毀路。這些典型案例也反復敲響廉政警鐘,告誡我們權力無論大小,都可能被濫用,極易催生腐敗,權力越大,越容易出現“燈下黑”,越需要制約和監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更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廉潔意識,正確對待地位、名利、權力,堅決擯棄當官發財、發財當官的想法,既不可一味規避黨紀法規約束、尋找制度法律的漏洞,也不能明目張膽地違背黨紀法規,必須時刻筑牢法紀“防火墻”、緊繃廉潔“高壓線”。
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防治任性用權、獨斷專行,關鍵在于加強“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各級黨委要把履行主體責任作為加強黨的領導、做到“兩個維護”的重大政治任務,牢牢把責任扛在肩上,定期開展談心談話、提醒警示,督促班子成員履行好“一崗雙責”。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專責監督,貫通履行協助職責和監督責任,在督促“一把手”和領導班子充分履行職責的同時,推動同級黨委“一把手”加強對下級黨委“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嚴防“一把手”變成“一霸手”、“領頭羊”淪為“害群馬”,確保權力始終在正確軌道上運行。(桂林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