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16日,由自治區紀委監委宣傳部、自治區黨風廉政教育中心攝制的《清廉建設 勇毅前行》電視專題片在廣西衛視播出,該片深入剖析了9起不同領域的嚴重違紀違法典型案件,充分展示了自治區在大力推進清廉建設上取得的成效。
桂林市各級紀檢監察干部通過電視頻道、網絡直播等方式積極觀看。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清廉建設融入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全過程各方面,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
貴港市委原書記李新元是第一集電視專題片《高壓懲治腐敗》的首個案例,也是自治區成立以來收受賄賂最多的貪腐分子。他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官商勾結,大肆斂財,受賄金額高達1.7億余元,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桂林市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主任劉華洵表示,腐敗的本質是權力的濫用,權力過大、權力過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約束和監督,就容易導致腐敗。要緊盯“一把手”和領導班子這個“關鍵少數”,對巡視巡察、審查調查、審計司法、信訪舉報和網絡輿情等渠道發現的問題線索,以零容忍態度聯查聯辦、快查快結,堅決鏟除腐敗滋生土壤,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腐敗是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嚴重影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桂林市紀委監委第十審查調查室主任唐懷玉表示,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做到“打虎”“拍蠅”“獵狐”齊頭并進、層層推進,堅決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肅清流毒,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形成有力震懾。
公職人員違紀違法“貪”,供應商想方設法“圍”,醫療衛生領域腐敗問題屢禁不止。在第二集電視專題片《深化專項整治》中,河池市第一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譚仁林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相關單位和個人在醫療設備、耗材銷售及貨款結算等方面提供幫助,受賄超千萬。
“案中人譚仁林的含淚懺悔,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劃出了紅線,注入了‘清醒劑’。”桂林市紀委監委駐市衛健委紀檢監察組組長劉彬芳表示,針對掛名住院、分解收費、重復收費、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家屬紅包禮金、在藥品耗材和醫療設備采購過程中收受賄賂等突出問題,采取查采購清單、查藥品清單、查工程項目清單、看利潤空間的“三查一看”方式開展專項整治,對違紀違法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購銷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全州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王耀輝表示,針對糧食收購、儲存、銷售等環節容易滋生的“靠糧吃糧”腐敗問題,結合“信、訪、網、電”等途徑反映的問題,緊盯責任、腐敗、作風“三類問題”和人、財、物“三個重點”,深入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建立健全“發現問題——嚴明紀法——整改糾偏——深化治理”閉環機制,堅決清除“碩鼠”“蛀蟲”,守護好桂北糧倉。
第三集電視專題片《風腐同查同治》披露了資源縣委原書記韋紹藝自己及家人出去旅游開銷、家人過生日請客吃飯都要老板買單,情人缺錢要向老板“借”,甚至連母親過世修墳墓都要老板“贊助”。在不正之風的侵蝕下,韋紹藝在量變的積累中發展為質變,最終成為腐敗“毒瘤”。
“韋紹藝典型案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從該案件可以看出,不正之風和腐敗互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風滋生腐敗,腐敗行為助長加劇不正之風,甚至催生新的作風問題。”資源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韋兆松表示,要以系統觀念深化風腐同查同治,從一瓶酒、一條煙、一餐飯、一場牌中,深挖細查隱藏在所謂“人情往來”背后的利益勾兌、團團伙伙,既嚴肅查處不正之風及其背后的腐敗問題,又在查處腐敗案件中深挖細查“四風”問題,把增量遏制住、把存量清除掉,堅決斬斷由風及腐、由風變腐鏈條。
“落馬官員現身說法,是最為直觀的警示教材。”陽朔縣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何先永表示,要持續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不敢腐的強大震懾效能、不能腐的剛性制度約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優勢融于一體,打通懲、改、治的內在聯系,以問題推動查補漏洞、以案件促進整改整治、以典型的人和事開展警示教育,構建從案件查處、專項整治到完善制度、固本培元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工作機制,力促“點上改”與“面上治”相結合、“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推動以案促改走深走實。
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也是黨員、干部約束自身行為的標準和遵循。七星區紀委常委、區監委委員王紅崗表示,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專責機關,是黨和人民的“衛士”“戰士”。要繼承弘揚黨的百年自我革命寶貴經驗,準確把握黨的“紀律部隊”自身建設的優良傳統,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在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上走在前、作表率,始終保持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本色和可親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在新的趕考路上奮力書寫新時代紀檢監察“答卷”。(桂林市紀委監委)